宝马5系取消真皮座椅,因为成本贵、少、文化。
1、贵:
先和人造革比下:曾经LV爆出过一个新闻,说是其原料供应的某德国品牌(同时该品牌也是BBAC的内饰供应商)被爆出每平米价格100多元RMB。
而真皮不是以单价来计算的,是以国际真皮期货INDEX来定价的:每个季度的真皮皮胚的价格都不同,这个主要受到牛肉市场和季节气候影响(和很多农作物类似),这也是真皮内饰车型价格成本不稳定,OEM及其下游内饰供应商需要承担的成本变化风险之一。
而即便是在近几年全球牛肉市场销量稳步增长的行情下,能够用于车规性能瑕疵要求的真皮,也依旧来自南美欧洲和少量澳洲的个别农场。
因此一张来自南美洲普通真皮的价格,往往是一平米车用PVC价格的10倍到无限大,因为物以稀为贵,最顶级的真皮,一点瑕疵都没有的牛(从不打架,也没被虫叮咬过,又十分自律不会“暴饮暴食”……),本身就是“奇迹”。
2、少:
比一下产出(工序和利用率),比起假皮(如今从拉料 到裁切几乎全自动化的过程)真皮对于瑕疵的鉴别和筛选(不是将所有瑕疵划出、而是划出那些令人反感的以及不符和OEM标准的)需要工人有长期的经验,这不仅劳斯莱斯如此,BBACJ等任何一家豪车品牌的真皮内饰都是如此,加之瑕疵少的真皮本来就稀有,真皮内饰的整个过程就是匠人少+资源少。
为方便理解,我找了张业内公开的图片,上图是欧洲某T1为奔驰S级真皮内饰进行裁切的视频截图。
可以看到原皮上被划上了大量的记号,这些记号代表了,对于真皮内饰上,某一些顶级质量外观要求的pattern必须完全避开的区域。而如中控,仪表副驾驶区域,帽檐靠人侧,都必须采用外观精致的真皮pattern 来包覆,因此,比起假皮的“完美无暇”,真皮的准确保留自然纹理的天然艺术之感之美,则更难做到,且每辆车都独一无二。
我们以我熟悉的CT6 40T的顶配为例,红色箭头和绿色箭头的区别就是,红色箭头的pattern=接近无暇GN定义为A+级外观质量(Provence本身就比Nappa轧花更浅更柔软,但也因此瑕疵多,往往几张原皮都不一定能找到足够的空间放下一套IP红色箭头的pattern),绿色=稍微多一点自然瑕疵(容许部分natural Mark后,基本能在一张原皮内完成一套绿的箭头内的pattern,也就一套而已,80%+是废掉的),由于原皮大小和质量外观标准更高,内饰真皮尤其中控IP上的pattern产出率更低,价格更贵——这也是为什么豪华品牌家用车型优点取消中控内饰的真皮配置…… 当然,现在不少人造革的质地外观已经接近真皮,甚至一般人无法分辨,但至少迄今为止,高端内饰真皮的质感还是超越绝大部分假皮的,未来就不知道了。
3、文化:
当今各大Global巨头基本上都只在自己顶级平台上保留全真皮配置的车型,比如奔驰S级、BMW 7系、奥迪A8、凯迪拉克CT6、路虎揽胜等,无一例外是从平台开始就定位在顶级,不仅是车型。
而家用平台开发的车型、如C/E,3系/5系,A4/6,CT4/5,等等都是以家用为主,当人们在问5系真皮配置取消的原因时、这些车型也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取消”真皮,有些仅保留座椅真皮配置,有些保留扶手真皮,即便真皮文化更浓厚的的美系也在这个级别放弃提供整个中控仪表台真皮包覆的配置,而回归家用,将真皮的奢华留给顶级平台。如同宝马5系放弃真皮,但M5依旧真皮包覆。
真皮作为一个不那么易于打理的内饰材料,对于家用车来说并不是优势。比如晒久了会收缩(在座椅上是优点,在内饰上是缺点,所以我一开始就说两种用途就算同一个名字也是两种价格的真皮),比如雨淋了会留下痕迹,比如在日系中低豪车上早已大量被仿真皮纹理的假皮PVC 材料大量替代(外观质感可被模仿)。
关于宝马5系的相关介绍:
1、车型介绍:宝马5系列是迄今在国内生产的最先进的高档轿车。新5系比上一代车型加长66毫米。BMW5系列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顶级版本545i配备了来自7系的V8发动机。
2、车辆特点:后座娱乐视听。后座娱乐视听设备在前排坐椅背面装备了两个8英寸彩色显示屏,包括后部中央控制台和一体式DVD光盘播放机、DVD光盘存储盒和遥控器。同时提供一个红外线接口和无线耳机。后座区温度还可进行单独调控,畅享舒适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