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本次带来三项建议,聚焦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推进汽车智能化发展及加速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
关于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王凤英建议:
一、制定氢能的国家级顶层设计,完善标准法规
尽早出台《能源法》正式稿,研究制定和发布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通过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定位以及氢能产业发展的国家定位等问题。同时,我国还需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主要任务,并针对车用氢能技术瓶颈及产品短板、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行面临的主要瓶颈,研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
同时,建立健全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体系,鼓励行业领先的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进一步商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二、引导加大氢燃料电池基础科研投入,突破核心材料和关键部件的技术瓶颈
通过示范城市奖励、技术研发支持等措施,激励优质氢能企业、燃料电池企业、整车企业等产业主体强化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选取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燃料电池堆及制氢、储氢、加氢装备等骨干企业,培育其研发生产能力。坚持开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引进国外氢燃料电池技术人才、研发团队、创新型企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领军企业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
加大自主研发与资本投入,开展突破燃料电池零部件关键技术、降低关键材料成本、促进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等工作,重点推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发展,对中高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相关核心零部件及装备、车载储氢系统(如储氢密度的提升)和关键部件(管阀件)、加氢站压缩机及容器壁、核心零部件生产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加大支持力度,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突破、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三、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能力,鼓励多手段降低推广成本
加强支持与引导,建立投资收益合理回报机制,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搭建各种投融资平台,开拓多样化资金渠道,鼓励地方采用资本注入、投资补助等方式投资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引导和吸引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合资、独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与营运,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氢能产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优质资源协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强化产业链优势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产业链优势企业合作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保证,也是培育龙头企业的有效途径。其次,打破行政区划、地方保护等壁垒,促进优势城市、区域的联合和优势企业跨区域合作,打造产品全国推广应用的统一大市场。最后,保障优质资源和产业要素资源流动,鼓励产业创新。
关于优化法律法规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化落地,王凤英建议:
一、加快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
厘清中央、地方有关政府部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方面的职能边界,明确各部门主要责任,并建立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或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列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重要议题。
二、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有关部门授权试点或制定暂行条例等方式,优化法律法规环境,允许智能网联汽车合法销售、使用。尽快推动适用于L3级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重点突破产品准入和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相关限制,同时启动 L4、L5 级别智能网联汽车法律环境优化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此外,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制定《面向商业化的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优化指导意见》,加强顶层规划和督促指导,统筹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和贯彻实施工作,确保十四五期间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
三、处理好科技进步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商业化有赖于技术的快速迭代。科技进步需要法律保障,国家层面的科技交流合作与竞争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同时,法律还要防范禁止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法律要给科技进步留出空间,前瞻性立法也是维护法律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关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王凤英建议:
一、制定5-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规划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关键技术抢先布局、确立技术优势是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5-10年产业规划。同时,制定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全球化引导机制,鼓励优质技术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高质量发展。
二、扶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向全球发展
让一部分优质企业加快“走出去”,以高创新能力企业带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球化发展。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得发明专利、建立研发中心等创新活动,给予奖励和扶持。
三、搭建自主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 提升新能源汽车整体“走出去”实力
建议国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围绕实体经济建立配套金融体系,为零部件企业提供海外布局资金、法规指导等相关保障。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大型国际集团。
四、拓展国际经贸合作 带动企业互利共赢
在东南亚、欧洲等新能源汽车大热市场,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依托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发展,与海外市场进行政策和战略交流,国际间共同制定推进产业合作的规划和措施,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国际话语权。
五、制定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全球化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针对知识产权问题和在出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贸易壁垒,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对国际市场政策、法规了解。借鉴国内外知识产权法规规则,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培养国际法规专业人才,建立新能源汽车全球化自我保护机制,引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稳健发展。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