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宣布,2025中国汽车经销商大会暨百强排行榜发布将于5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作为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的晴雨表,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百强排行榜已经走过15个春秋。这桩盛事不仅记录了中国汽车市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历程,更折射出经销商群体在产业变革中的自我革新。站在15周年的节点回望,百强榜的演变史融入中国汽车流通业的发展史,成为一抹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黄金十年:发展壮大与百强格局初现(2009-2018)
2009年,在一系列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的政策指导下,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双双突破1360万辆,二手车交易规模首次达到333.4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首届中国汽车经销商50强榜应运而生。当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庞大汽车以营收355亿元登顶“50强”,超过百亿营收的经销商集团有11席,年销售规模最小的企业也达到13亿元。“50强”可以视作百强榜单的萌芽,在这之后才扩容成100家经销商的榜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百强”。
“2009年度中国汽车经销商50强排行榜”2010年6月25日在京隆重发布。时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沈进军先生主持仪式,同时成立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
在“汽车下乡”等政策刺激下,经销商集团纷纷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百强榜呈现三个特征: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快速扩张,如中升控股收购龙华汽车、永达集团并购宝诚等案例频现;4S店模式成为绝对主流;百强企业单店营收普遍超过行业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前后互联网企业掀起“颠覆4S店”浪潮,但百强企业通过优化服务体系证明了线下网络的价值。凯达卓越数据显示:百强门槛从最初要求盈利13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30亿元;百强企业总收入达1.63万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28%;前十名企业营收占比达到43.7%,集中度达到了历史最高。
2018年百强排行榜现场合影
转型变革:存量竞争下的模式重构(2019-2022)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百强榜开始呈现“减速换挡”特征。2019-2022年间,百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降至2.7%,较此前十年的12.4%大幅放缓。但变革中孕育着3个方面的转型。
1. 新能源渠道变革。更多集团设立新能源运营中心,永达与小鹏、恒信与蔚来的合作案例显示经销商主动拥抱变革的决心。
2. 数字化升级。头部集团投入亿元建设数字化平台,线上销售占比从2019年的个位数迅速提升至2022年的近20%。
3. 业务多元化。大量集团衍生出汽车金融、保险、出行等增值服务中心。
创新与多元:新周期下的发展范式(2023至今)
2024年百强榜单发布现场
当前汽车流通行业正深度重构,部分企业经营质量下滑。与此同时,代理新势力、新能源品牌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一方面,2023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0%带来渠道扁平化挑战;另一方面,用户消费习惯变化催生新零售模式。百强企业呈现出三大应对策略:
1. 渠道融合。规模集团推行“4S店+商超店+社区店”三级网络。
2. 加速新能源品牌布局。2023年百强集团新增网点中新能源网点占比达到60%,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204.6%。
3. 出海布局。2023年已有近20家百强企业在海外设点,中东和东南亚成为热点区域。
CADA(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品牌经销商秘书长、凯达卓越负责人宋涛指出:“百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最初的资源竞争转向效率竞争,来到新的发展周期,组织变革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15年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宋涛表示,回望15年的发展,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百强排行榜揭示了三条行业规律。一是规模效应存在临界点,过度扩张反而会降低净资产收益率ROE(2023年百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8%,较2014年下降2.6个百分点);二是单纯依赖新车销售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需构建汽车生态服务体系;三是风险控制成为生存的底线要求,杠杆过大、资金流动受限等问题最终造成企业离场。
随着《汽车流通行业相关合同及经销商退出机制》等管理办法的落地,百强榜集团将加速向“用户导向+生态服务体系”转型。在2025百强榜集团集中度仍将持续下降的趋势中,以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价值导向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加坚实的客户基础。
发表我的评论